大家好,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金牛座行书书法作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最佳行书书法作品
最佳行书作品无非就是中国十大行书,即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及李建中《土母帖》。
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序
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
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帖
励志行书书法作品
励志行书书法作品如是: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
任何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修换来的,不怕走得慢,只怕不开始。
书法家观山老师行书作品《厚积薄发》,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流畅,稚拙高古,形态各异,美感凸显。
这幅书法作品,豪放雄健,挺秀洒脱,跌宕多姿,富有“山岳气”,风格别具。
整幅作品情感充裕,在艺术氛围的展现上极具感染力,因其独特的意境和笔墨神韵,给观赏者带来艺术的享受,将其装饰在办公室时刻提醒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必能够实现宏图霸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可成就大事业。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老师这副励志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现出一种儒家的风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把此副佳作挂在家中客厅、书房或者办公室、会议室等地,可以修身励志,非常高雅,能体现出主人的高洁的品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努力,终会有所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
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书法名家的熔炼和创新,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遗产。
观山书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相信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走向成功。
书法家的小故事
1、掣笔不脱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排行第七,上有六哥一姐。
东晋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岁,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举家离开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到会稽山阴县。
这一年,王献之七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写字。
一天,献之正对着范本一笔一画地习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后,突然抓住笔管往上一抽,竟没有抽掉献之手中的毛笔。
王羲之叹道:“此儿的字,今后当有大名!
”
后人解释,献之写字用力,把笔牢,所以王羲之知献之长大后书法必能名世。
苏东坡不同意这样解释,他认为书家握笔写字并非用死力,而是自然书写,不失法度,乃为得法。
王羲之夸奖献之,在于小儿写字专心致志。
不然的话,天下有力者岂非莫不能书!
2、郑板桥学书法
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
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
(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3、肖显拜师
传说明朝书法家肖显少儿时,同村里好书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作“写大字比赛”。
有一位砍柴的老爷爷路过这里,见他们写字,便放下柴担走近前来观看。
肖显手举着自己书写的“天下第一”条幅让砍柴老人看,老人说:“这字写得并不好,怎么能称得上第一呢?”肖显不服气地说:“那就请您写字,让我们开开眼界如何?”
老人便脱下一只草鞋,用鞋头蘸着墨在纸上一挥,写出个“一”字。
这一横遒劲、浓枯、厚实、奔放,用笔颇有深法。
肖显看罢惊呆了,立刻跪在老人面前,说道:“老爷爷,我要拜您为师。
”老人道:“‘一’字似柴担,须刚柔兼而有之。
”肖显拜师之后,遂将老人写的“一”字贴在床头,日日观赏琢磨其用笔之法,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书法家。
4、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小时候写字时专心致志。
有一次,他在书房中聚精会神地写字,竟然忘记了吃饭。
母亲只好让书童给他把饭送过去,有馒头,还有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
当母亲来书房看小羲之的时候,一进书房便笑得前仰后合。
原来王羲之边吃饭边看字帖,竞将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弄得满嘴乌黑。
直到听到母亲大笑时,他才恍然大悟。
5、张芝临池
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
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
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
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上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涤干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他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也被染黑了。
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最漂亮的行书书法作品
最漂亮的行书书法作品是李建中的《土母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蜀素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柳公权的《蒙诏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王珣的《伯远帖》,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王羲之的《兰亭序》。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行书特点如下:
1、笔法多变,行书的用笔与楷书大同小异,但由于行书的书写节奏比楷书快。
下笔、收笔、转折多顺势而为,灵活多变、各有千秋。
其主要表现在藏露结合,露锋居多。
如列;方圆兼备,圆笔为主,如觞;提按明显,节奏感强,如亦,足等。
2、活泼有神,写楷书,一笔一画,起止分明。
而写行书的节奏比楷书要快,往往会随着笔势很自然而然地带出一些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
但由于这种附钩或牵丝的呼应和牵引,反而加强了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贯气有神。
3、书写便捷,楷书笔画一笔不苟,横就是横,竖就是竖。
而行书为了书写便捷和美观,对楷书的某些笔画或某些部位可以进行简省或变化。
或以点代横,或以点代竖,或以点代撇,或以点代捺。
4、结体多姿,结体多姿又是行书的一个特点。
工整的楷书也最忌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大小雷同,更何况是书写自由、活泼有神的行书。
行书往往打破了楷书的横平竖直,端正平稳的严整性。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