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太阳还大的星球吗

有比太阳还大的星球吗

大家好,关于有比太阳还大的星球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比金牛座还要大的行星是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八大行星
  2. 有比太阳大的恒星吗
  3. 有比太阳还大的星球吗
  4. 什么是衡星,什么是行星

八大行星

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分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或)。
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
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
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天王星则是与公转轨道呈97°角的"躺着"旋转。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这个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

(清理其轨道上的其它物体)。
按这样的划分,太阳系的行星就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八颗。

与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

(Pluto)被划为矮行星,除名于八大行星之外。

水星:

1、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类地行星。
由于被太阳的强光遮挡,观测起来十分困难。
哥白尼临终前曾为一生从未看到过水星而遗憾。

2、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只有5790万千米,是日地距离的0.387倍,水星赤道半径约为地球的2/5。
水星没有空气。

3、水星外观同月球十分相像,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亿万年前可能发生过火山活动,星面上现在可见几处貌似火山熔岩形成的平原地区,还到处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

4、水星上有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构造,半径约有1300千米,它位于水星北纬30度西经195度,由于特别酷热,就被科学家们命名为“卡路里盆地”。

5、水星表面还有100多个具有放射状条纹的坑穴,还有大量三四千米高的断崖,有的长达数百千米。

6、水星的密度与地球接近。
它的中心可能是一个与月球大小相近的铁镍组成的核心,也有一个磁场,但其强度只是地球的1/100。

7、水星轨道速度为48千米/秒,每秒比地球还快18千米。
绕太阳公转一圈的速度也最快,只要88个地球日,还不到地球的3个月,水星就是1年了。

8、不过,水星的“日”很长,水星自转1圈将近58.65个地球日,也就是说水星的1天是地球的近两个月,在水星上的1年里,只能看到两次日出和日落。
水星和金星一样没有一颗卫星。

水星是地球的0.06倍大。
水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相似的4颗类地行星之一,有着与地球一样的岩石个体。
它在赤道的半径为2439.7公里,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水星甚至比一些巨大的天然卫星,像是甘尼米德和泰坦,还要小。
水星由大约70%的金属和30%的硅酸盐材料组成,水星的密度是每立方公分5.427公克,在太阳系中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地球的每立方公分5.515公克。
]

金星:

1、金星

(英语、拉丁语:Venus,天文符号:♀),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是从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轨道公转周期为224.7天,没有天然的卫星。
金星在中国古代称为太白、明星或大嚣,早晨出现于东方称启明,晚上出现于西方称长庚。
到西汉时期,《史记?天官书》作者司马迁从实际观测发现太白为白色,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金星。
英文名称源自罗马神话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2、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是第二亮的天体,视星等可以达到-4.7等,足以在地面照射出影子。
由于金星是在地球内侧的内行星,它永远不会远离太阳运行:它的离日度最大值为47.8°。
金星是一颗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
它有着四颗类地行星中最浓厚的大气层,其中超过96%都是二氧化碳,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
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高达735 K

(462°C),是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阳的水星还要热。

地球:1、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

1.5亿公里。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现有40亿~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

3、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4、地球内部有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人类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太阳星云。

火星:

1、火星

(英语:Mars;拉丁语:Martis;天文符号:♂),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
欧洲古称火星为玛尔斯,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也被称为“红色星球”。
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让人无法捉摸而称之为荧惑。

2、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

(氧化铁)覆盖,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近,但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
火星亮度最高可达-2.9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

3、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南半球是古老、充满撞击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低地平原。
火星上有太阳系已知最大的山奥林帕斯山,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
根据观测的证据,火星被观察到类似地下水涌出的现象,南极冰冠有部分退缩,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

4、火星有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发射的四艘在轨环绕探测器,分别是奥德赛号、火星快车号、火星全球勘测者和MAVEN火星探测器,表面有多个美国的火星车,如好奇号、洞察号,以及结束任务的火星探路者号、凤凰号、勇气号和机遇号等等。

5、2021年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个地球日,折合16488个小时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在西方称为战神玛尔斯星,中国则称为荧惑星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覆盖,火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1、52AU,公转周期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35、244秒,是地球的1、027491251倍。
,约为660个火星日

木星:

火星是和地球极其相似的星球,火星里有水,可含水量1%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排,木星位列第五,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它的质量是如此巨大,因此太阳系的质心落在太阳的表面之外。
古代中国称之为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语言一般称之为朱比特,源自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木星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可以推测木星大气中的风向是平行于轨道方向,因区域的不同而交互吹着西风及东风,是木星大气的一个明显特征。

土星:

关于土星的资料

2016-04-09

其他

满意答案

q138810087

LV7

推荐于2017-11-23

最美丽的行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六颗;按体积和质量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木星。
它和木星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也是一颗“巨行星”。
从望远镜里看去,土星好象是一顶漂亮的遮阳帽飘行在茫茫宇宙中。
它那淡黄色的、橘子形状的星体四周飘拂着绚烂多姿的彩云,腰部缠绕着光彩夺目的光环,可算是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了。

古时候,我们称土星为“镇星”或“填星”,而西方则称之为克洛诺斯。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把这颗星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农业联系在一起。

土星是扁球形的,它的赤道直径有12万公里,是地球的9.5倍,两极半径与赤道半径之比为0.912,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的部分几乎等于地球半径。
土星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体积是地球的730倍。
虽然体积庞大,但密度却很小,每立方厘米只有0.7克。

土星内部也与木星相似,有一个岩石构成的核心。
核的外面是5000公里厚的冰层和8000公里的金属氢组成的壳层,最外面被色彩斑斓的云带包围着。
土星的大气运动比较平静,表面温度很低,约为零下140摄氏度。

土星以平均每秒9.64公里的速度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其轨道半径约为14亿公里,公转速度较慢,绕太阳一周需29.5年,可是它的自转很快,赤道上的自转周期是10小时14分钟。

土星的美丽光环是由无数个小块物体组成的,它们在土星赤道面上绕土星旋转。
土星还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最多的一颗行星,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卫星紧紧围绕着它旋转,就象一个小家族。
到目前为止,总共发现了23颗。
土星卫星的形态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使天文学家们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最著名的“土卫六”上有大气,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卫星中,唯一有大气存在的天体。

天王星:

1、天王星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质量排名第四,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

2、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包含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结成的冰,但是氨和甲烷在天王星上只能以液体来存在。
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复杂的云层结构,水在最低的云层内,而甲烷组成最高处的云层。
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3、天王星在被发现是行星之前,已经被观测了很多次,但都把它当作恒星看待。
最早的纪录可以追溯至1690年约翰·佛兰斯蒂德在星表中将他编为金牛座,并且至少观测了6次。

4、天王星主要是由岩石与各种成分不同的水冰物质所组成,在许多方面天王星与大部分都是气态氢组成的木星与土星不同,其性质比较接近木星与土星的地核部分。

海王星:

海王星

(英文:Neptune,拉丁文:Neptunium,符号:♆)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已知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大行星。
海王星的轨道半长轴为30.1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164.8年,质量为17.1地球质量

(第3位,比它的近邻天王星稍大),半径为3.9地球半径

(第4位)。

海王星的视星等最高约为7.70等,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观察。
海王星对肉眼呈蓝色,西方人据此按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德普

(Neptune)的名字而命名。
李善兰等人于1859年翻译《谈天》时,将其中文译文定为海王星。

海王星的大气层的化学组成以氢分子和氦为主。
此外,海王星大气中还有微量的甲烷,这是使行星呈蓝色的原因之一。
海王星有着强烈的风暴,测量到的风速高达2100km/h。
海王星云顶温度是-214摄氏度

(59开),比天王星云顶温度稍高。
据推测,海王星很可能有一个炽热的内部,其核心的温度约7000℃,和大多数已知的行星相似。
由于质量稍大于天王星,海王星的密度稍大于天王星,而半径稍小于天王星。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发现,是唯一利用数学预测而非计划外观测发现的行星。
天文学家利用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推测出海王星的存在与可能的位置。
迄今只有美国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曾经在1989年8月25日飞掠过海王星。

有比太阳大的恒星吗

天狼星

天狼星属大犬座中的一颗一等星,根据巴耶恒星命名法的名称为大犬座α星。
在中国属于二十八星宿的井宿。
天狼星是冬季夜空里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南河三和参宿四对于居住在北半球的人来看,组成了冬季大三角的三个顶点。
天狼星与猎户座

1844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根据它的移动路径出现的波浪图形推断天狼星是一颗双星,因为该星在附近空间中沿一条呈波形的轨迹运动,从而得出它有一颗伴星和绕转周期约为50年的结论。
这颗伴星于1862年被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

(A.Clark)用他自制的当时最大的口径4.7m折射天文望远镜最先看到。
天狼星及其伴星都在偏心率颇大的轨道上互相绕转,绕转的周期是49.9年,平均距离约为日地距离的20倍。
尽管亮星光芒四射,用大望远镜还是不难看到那颗7等的伴星。
伴星的质量与太阳差不多,它的半径却只有太阳的1/119,密度则比太阳大得多,平均密度为30㎏/立方厘米,是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
双星相距约20天文单位。
双星中的亮星是一颗比太阳亮23倍的蓝白星,体积略大于太阳,直径是太阳的

1.7倍,表面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2倍,高达10000℃。
天狼星在天球上的坐标是赤经06h 45m 08.9173s赤纬-16°42'58.017"

(历元2000.0),赤经自行-0.553,赤纬自行-

1.205。
甲星是全天第一亮星,属于主星序的蓝矮星。
乙星一般称天狼伴星,是白矮星,质量比太阳稍大,而半径比地球还小,它的物质主要处于简并态,平均密度约3.8×106/立方厘米。
甲乙两星轨道周期为50.090±0.056年,轨道偏心率为0.5923±0.0019。
天狼星与我们的距离为8.65±0.09光年。
天狼星是否是密近双星,与天狼双星的演化有关。
古代曾经记载天狼星是红色的,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线索。
1975年发现了来自天狼星的X射线,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乙星的几乎纯氢的大气深层的热辐射,有人则认为这可能是由甲星或乙星高温星冕产生的,至今仍在继续研究。
据1980年资料,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分别测得甲星和乙星的0.15~3.0千电子伏波段X射线,得知乙星的X射线比甲星强得多。

南河三:

南河三,小犬座α星,是小犬座中的一等亮星,是全天第八亮星。
它与大犬座α星

(即天狼星)和猎户座α星

(即参宿四)共组成一个巨大的等边三角形,十分醒目地挂在冬季的夜空中.这个等边三角形称做“冬季大三角形”,南河三就在她偏东的一个顶点上。

南河三也是邻近太阳系和地球的恒星,在近距离恒星表中,列出的距离是1

1.44光年

(3.5秒差距)

(距离排名第13)。
与天狼星相同,他也是双星—主星

(南河三A)也有一颗黯淡的白矮星作为伴星

(南河三B),与另一颗Luyten's star

(距离排名第22)的距离仅有

1.11光年

(0.34秒差距)。
南河三是一颗美丽的明星,视星等0.38等,绝对星等2.64等,距离地球大约1

1.44光年,比天狼星稍远一些,是一颗F5IV型亚巨星。
它的光度为太阳的6.9倍,表面温度大约为6510℃,与天狼星相比,颜色有些发黄。

五车二

五车二,即御夫座α,最亮的短周期双星(周期短于一年)。
是由一对黄巨星组成的密近双星,轨道周期为 104.023天,轨道近似圆形,倾角约137°。
五车二又近又亮,而且是包含非主序星的双谱分光双星,由于这些特点,它成为检验天文新技术、恒星大气和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的重要天体。

五车二是一颗食变星,亮度变化介于2.92-3.83等。
其变光周期长达9892天(27.1年),是已知的食变星中最长的。
该系统距离地球42.2光年,光谱类型属于G8III型,主星体积约为太阳的2750倍,约为伴星的5.4倍,主星与伴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04年。
是北天主要亮星。
在1899年,基于分光镜的观测,五车二第一次被宣布是一颗双星。
五车二素以“干涉测量学家之友”著称,该双星系统在1919年由威尔逊山天文台的约翰·安德森和弗朗西斯·皮斯首次进行了分解。
基于他们的观测,它们的轨道在1920年得以公布。
这是首次对在太阳系以外的天体进行干涉测量。
基于威尔逊山天文台的Mark III的干涉测量,五车二双星系统的高精度轨道在1994年发表。
1995年9月,剑桥成像光学孔径综合望远镜通过独立元素光学干涉仪拍摄了五车二的影像,这是第一个通过该方法拍摄的天体。
五车二由两颗G光谱型的巨星组成。
主星表面温度约4900K,半径约为12个太阳半径,质量约为2.7个太阳质量,全波段的光度约为太阳的79倍。
伴星温度约为5700K,半径约为9个太阳半径,质量约为2.6个太阳质量,全波段的光度约为太阳的78倍。
如果考察全部波段辐射,该恒星系统的主星更加明亮;但在可见光波段观测时,主星却更加暗淡:主星的视星等约为0.91,而伴星视星等为0.76。
该联星对并非食双星,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看,二者从不互相遮挡。
它们的绕行轨道直径约1亿千米,绕行周期约为104天。
它们在主序星阶段可能类似于织女星,为A光谱型;现在它们正在膨胀变冷,成为越来越亮的红巨星,这一阶段大概要花费数百万年时间。
人们猜想,二者中质量更大的恒星在其核心已经开始进行氦聚变,产生碳和氧;但这个过程在质量较小者身上还没有进行。

编辑本段特点

五车二是位于御夫座的一个双星系统,西方名称为“Capella”的意思为“小牝山羊”,是全天第六亮的亮星。
其视星等为0.08等绝对星等0.1。
该恒星距离地球42.2光年,属于G5III型巨星,分光双星,有一个G0III型伴星。
与伴星的公转周期约为104年。
两颗子星光度很接近,绝对星等各为0.12等和0.37等。
主星半径为太阳的14倍,伴星半径为太阳的8.9倍。
五车二为亮度排名第六的黄色巨星,五车二属于一光谱双星系统,其周期为104天。
御夫座的亮星形成一个五边形,御夫座ε星

(Epsilon)为座内最有趣的星,ε星是一个周期为27年的食双星系统,为现知的食双星系统中最长者。
肉眼清晰可见五车二

五车二在天空位置

[1]五车二包含非主序星的双谱分光双星,由于这些特点,它成为检验天文新技术、恒星大气和恒星内部结构理论的重要天体。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在半个多世纪前研究恒星质光关系时,就曾利用了五车二的基本参量,并写入其名著《恒星内部结构》一书中。
后来有人发现它的可见光波段亮度有周期300多天的小幅变化。
用光斑干涉法已经能够在照片上分辨五车二的两颗子星。
1977年法国发表了用两架望远镜所作的干涉观测,测出两子星角直径分别为5.2±

1.0和4.0±2.0毫角秒。
由于光谱技术,特别是空间天文技术的进展,人们不仅确认五车二是活动色球星,而且探测了它的星冕。
1975年报道用火箭发现了此星的X射线连续谱辐射。
1978年报道,高能天文台1号卫星测得五车二有强烈的0.85千电子伏X射线发射谱线,这可以解释为是由温度约10K、化学成分为太阳型的等离子体中包含FeⅩⅦ在内的离子所产生的。
1979年高能天文台2号卫星还测到了MgⅪ、SiⅩⅢ和SⅩⅤ离子所产生的X射线发射谱线,为研究主星序后密近双星和星冕物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角星

每到5月下旬,沿着北斗七星斗柄几颗的曲线顺势延伸出去,画出一条大弧线,就可以在天顶附近的星空,找到一颗呈橘红色的、光耀夺目的亮星—大角。
在大角之北有5颗2等和3等的小星,与大角一起排列成风筝或船帆的形状。

大角星(Arcturus),牧夫座α星,是牧夫座

(Bootes)中最亮的星,也是北半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亮度排名全天第4,是一颗0等星(一说一等星)。
由于第
二、第三号亮星太偏于地球南极一方,因此对我国绝大多数观测者来说,最亮的星——天狼星消失后,大角星就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视星等-0.04等,绝对星等-0.24等,距地球约36光年,直径为太阳的21倍,质量是太阳的两倍,亮度是太阳的215倍(一说98倍),表面有效温度4400开。
是一颗K2III型橙色巨星。
运行速度483km/s。
大角星在星空中的位置

它的名字出自希腊词汇“Arktos”“亚克多罗斯”,意思是“大熊守望者”,可能是因为它老是跟在大熊座后面升起而得名。
大角星和狮子座β星(五帝座一)以及室女座α星(角宿一)组成春季大三角。
北斗七星的勺柄行成一条短弧形,将短弧形延长四倍就会找到大角星。
【寻找季节】:春季【各国称谓】:中国:苍龙的一角(另一角是角宿一)。
亚洲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姆尔·西布阿娜”阿拉伯人:“哈利斯·阿萨马”都是“天的忠实守护者”的意思。

5楼

毕宿五

毕宿五(Aldebaran,意为“追随者”)即金牛座α,是全天第14亮星,视星等0.85等(不规则变星变化于0.75-0.95等之间),绝对星等-0.6等,其光谱与光度分类属于K5 III型,呈橙色,表面温度3500开尔文。
距离地球68光年。

其光谱与光度分类属于K5 III型,呈橙色,在地球上的视星等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
毕宿五的直径约为5300万公里,是太阳直径的38倍。
由于其内里的氢已经耗尽,毕宿五已由主序星演变为红巨星,靠燃烧氦来继续发光发热。
毕宿五有一个伴星,是一个视星等达11等的白矮星,肉眼不能看见,只能够用望远镜来观测。
1997年,人们透过观测,认为毕宿五可能有一个行星存在,其质量约为木星的十一倍。

心宿二

心宿二,天蝎座α星(天蝎座的主星),中国古代又称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用来确定季节。
“七月流火”即是大火星西行,天气将寒之意。
心宿二乃全天第十五亮星,是颗目视双星,主星视星等

1.2等,M1I型红超巨星,光度为太阳的6000倍,伴星是颗蓝色矮星,亮度为5.4等两星角距为3”。
复合星等0.96等,绝对星等-4.7等。
距离600光年。
现代天文学之称为“天蝎座α星引”。
它是一个红超巨星。
它是一个光变明显的半规则变星,并与一个蓝色主序星组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
心宿二还是射电源。

心宿二的主星其实是个半规则变星,亮度变化于0.9到

1.8等之间,变光周期48年。
表面温度3600开,半径为太阳的700倍,表面积是太阳的36万倍,质量却有太阳的15.5倍。
心宿二英文名Antares是两个词Anti和Ares拼合而成。
Ares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与火星的名字,整个词的意思是“火星的敌手”。
因为心宿二的亮度和颜色很象火星,而且两星的运行轨道都在黄道,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时,两个红星闪耀天空,于是心宿二由此得名。
古代波斯将心宿二,毕宿五,轩辕十四,北落师门合称四大王星。

渗宿四

参宿四为参宿第四星,西名Betelgeuse,又名猎户座α星(α Orionis),是一颗处于猎户座的红超巨星。
它是夜空中除太阳外第十二亮的恒星。
在冬季夜空中,它与大犬座的天狼星、小犬座的南河三组成冬季大三角。
虽然它是猎户座的α星,但实际猎户座β星(参宿七)比它还要亮。

参宿四(猎户座α,Betelgeuse,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腋下)是全天第10亮星,亮度在0.06至0.75等之参宿四猎户座αOri

?间变化,变光周期为5.5年,属于不规则变星。
它是一颗M2Iab型红超巨星,半径在太阳的700倍到1000倍间变化,而半径的变化使得它的光度也跟着变化(在0.4至

1.3等间变化)。
绝对星等-6等,距离地球约640光年,质量为太阳的15倍,表面温度3500开,光度为太阳的10万倍,体积为太阳的325万倍,是迄今人类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恒星之一。
因为这些原因,使它成为除了太阳之外,人类首度能够解析出表面大小的恒星。
参宿四是第一个直接用恒星干涉仪测定角直径的恒星。
1966年就已发现参宿四是射电星。
射电频谱观测表明,参宿四既有大气射电,也有恒星圆面射电。
通过2.1米望远镜电视分光装置观测,发现参宿四周围已形成极厚的气壳,至少伸展到本星半径约 600倍处,这表明该星向星际空间抛出了大量物质。
还有人认为参宿四至少有两个星周壳层,它们分别离本星约五十和几百个半径处,膨胀速度分别约每秒钟11和17公里。
参宿四的距离迄今难于测准

(大约200秒差距),因此关于它的真半径、光度等尚缺乏可靠数据。
美国基特峰天文台曾用4米望远镜结合星像处理技术获得了参宿四圆面的照片。
在天文学上,参宿四是很有趣的。
它是最初几个利用到天体干涉仪测量出直径的恒星之一。
天文学家发现它的直径是不定的,由最小的290,000,000公里到最大的480,000,000公里,比木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的直径还要大。

编辑本段演化末期

目前参宿四已走入生命末期,推测在未来数百万年中,可能变成Ⅱ型超新星。
天文学家预计参宿四最终会以II型超新星爆发来结束它的生命,或是其质量只足够变成一颗白矮星。
但各方对它还有多长寿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它的直径不停变化代表着参宿四正在融合它的碳原子,而会在数千年之内变成超新星;不同意这观点的人则认为它可以生存更久。
如果真的发生超新星爆发,其光度将增至原来的1万倍以上,约为弦月的光度,也有一些预测指,最大光度甚至可与满月一样亮(负12.5等)。
超新星的光将持续数月,在日间也能看见,然后将会逐渐转暗,在肉眼的夜空中消失,猎户的手臂将消失,在数个世纪之后,将会演变成星云。
但是,如果这颗中子星的自转轴是朝向地球,那便较为麻烦了,它释出的高能伽玛射线及宇宙粒子将如雨般直达地球,并将削弱臭氧层,在多处天空均会出现极光

R136a1

美天文学家发现宇宙最大恒星周长是太阳的1500倍

据外电报道,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发现的三颗红色且明亮的恒星,目前已经被确认为迄今为止所观测到的最大恒星。
天文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被发现的这三颗恒星的直径超过10亿公里,周长为太阳的1500倍。
如果这三颗恒星取替太阳的位置的话,那么它们的热量足以“吞没”地球;它们的外层空间甚至可延伸到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
与这三颗大型恒星相比,广为人知的超大恒星、猎户星云最大的恒星参宿四都相形见绌。
它们同样比以前所知道的最大恒星赫歇耳星云的石榴星还要稍大一些。

天文学家利用电脑模型,发现这三颗红色巨星的温度约在华氏5600度左右

(摄氏3100度),而目前所知最热的星体太阳,其温度超过华氏9万度

(摄氏5万度)。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正着手计算这三颗恒星的体积。
天文学家马西透露,这三颗红巨星均已濒临生命周期末期,星体温度降至极低、光度极为明亮,星体体积也相当庞大。
另外,科学家目前已得知这三颗红巨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也得知星体的亮度。
英国发现迄今质量最大恒星据美国每日科学网7月22日报道,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天文小组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与超大望远镜(VLT)观测数据,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
该恒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蜘蛛星云内,诞生时质量超过太阳的320倍,而此前理论认为恒星质量的极值是太阳的150倍。

蜘蛛星云横跨1000光年,是大麦哲伦中一个巨大的恒星诞生区。
此次天文学家保罗·克劳瑟及其带领的研究小组,以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与欧洲空间局的超大望远镜对两个造星工厂——NGC3603与RMC136a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其中RMC136a星团就位于蜘蛛星云内。
对RMC136a的观测让小组收获良多:该区有数颗恒星皆达到太阳表面温度的7倍、太阳体积的几十倍、太阳亮度的几百万倍。
更有出类拔萃的少数几个恒星诞生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150倍,这已经是此前普遍理论认为的恒星质量极值。
而恒星R136a1是星团中最重的一个,亦是有史以来发现的最重恒星,模型比较结果显示其“初生重”约为太阳质量的320倍。
而伴随着星际间的强风劲吹,它也在逐渐“减重”:当前质量约是太阳质量的265倍。

主要研究人员克劳瑟认为,该质量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再被刷新了。
现在需要警惕的是,大麦哲伦星系离我们16.5万光年之遥,这种距离下即便是高精度望远镜有时也难以判断这究竟是一颗大恒星,还是一对双子星。
不过从辐射出的X射线来看,这是一个大家伙的可能性明显要大。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曾对自然界密实物体的发光强度极限作出描述,被命名为“爱丁顿极限”,根据其中质量与发光度的关系,任何质量超过太阳150倍的星体,由于过度的辐射压力,不可能是稳定的,因此理论普遍接受150倍太阳质量应是恒星的极限。
但现在以R136a1来看,恒星究竟能有多大多重,需要重新思考一下。

有比太阳还大的星球吗

比太阳还大的星球有:

1、比邻星

比邻星

(Proxima Centauri)是南门二(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颗星,依拜耳命名法也称为半人马座α星C。
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4.22光年)。
它是由当时担任约翰尼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主管罗伯特·因尼斯(Robert Innes)于1915年在南非时发现的。
比邻星的一颗行星——比邻星b——可能存在生命。

比邻星位于半人马座,是半人马座α三合星(南门二)的成员之一,距离地球4.2光年,是已知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2、红超巨星

红超巨星,恒星名。
和其它恒星一样,在主序时期,氢会结合成氦,但红超巨星的寿命更短。
一颗 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的核心将在一千万年中用尽它的氢元素。
由于巨大的质量,其核心处的温度及密度足够高使氦结合成碳并且同时形成氢燃烧壳层。
氦核心可以稳定的燃烧,因为恒星的引力足够大从而可以去控制它。
因为热量由核心产生,所以恒星的外部会膨胀的比红巨星还大,就形成了红超巨星

(Red Supergiant)。

3、心宿二

心宿二,天蝎座α星(天蝎座的主星),位于天蝎座尾部,是全天最孤独的一等星,但在其附近有许多明亮的二等星,也是天蝎座星区中最亮的星星。
中国古代又称大火,属东方苍龙七宿的心宿,即龙心,用来确定季节。
心宿二是一颗著名的红超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黄昏,心宿二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

4、仙王座 VV

仙王座 VV是一个位于仙王座的双星系统,分别由一颗红特超巨星及一颗蓝矮星组成,这两颗星各自填满了彼此的洛希瓣。
这个双星系统距离地球约 4900 ly。

这是一颗食变双星。
也就是两颗星互相围绕公共质心公转,它们之间的相互遮掩造成了我们在地球上看去,其星等会发生变化。
其主星是一颗红特超巨星。
这是恒星晚年期的一种形态,体积极大,密度很小,表面温度也很低。
这颗星的半径约为1748~1900R⊙。
这个半径是很大的,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的位置上,都可以把木星包含在内。

5、天狼星

天狼星(Sirius),即大犬座α星A(α Canis Majoris A),位于大犬座。
天狼星的视星等为-

1.46等,是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但是暗于金星与木星,绝大多数时间亮于火星。
天狼星是一颗蓝白色的主序星,有一颗白矮星伴星,系统质心距离地球约为 8.6光年。
其中天狼星B,即那颗白矮星伴星,是人类最早观测到的白矮星,也是质量最大的白矮星之一。

什么是衡星,什么是行星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其次是半人马座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4.22年,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点一般人用肉眼大约可以看到 3,000多颗恒星。
借助于望远镜,则可以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
估计银河系中的恒星大约有
一、二千亿颗。
恒星并非不动,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叫作恒星。

测定恒星距离最基本的方法是三角视差法,先测得地球轨道半长径在恒星处的张角

(叫作周年视差),再经过简单的运算,即可求出恒星的距离。
这是测定距离最直接的方法。
但对大多数恒星说来,这个张角太小,无法测准。
所以测定恒星距离常使用一些间接的方法,如分光视差法、星团视差法、统计视差法以及由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确定视差,等等(见天体的距离)。
这些间接的方法都是以三角视差法为基础的。

恒星的亮度常用星等来表示。
恒星越亮,星等越小。
在地球上测出的星等叫视星等;归算到离地球10秒差距处的星等叫绝对星等。
使用对不同波段敏感的检测元件所测得的同一恒星的星等,一般是不相等的。
目前最通用的星等系统之一是U

(紫外)B(蓝)、V(黄)三色系统

(见测光系统'" class=link>测光系统);B和V分别接近照相星等和目视星等。
二者之差就是常用的色指数。
太阳的V=-26.74等,绝对目视星等M=+4.83等,色指数B-V=0.63,U-B=0.12。
由色指数可以确定色温度。

恒星表面的温度一般用有效温度来表示,它等于有相同直径、相同总辐射的绝对黑体的温度。
恒星的光谱能量分布与有效温度有关,由此可以定出O、B、A、F、G、K、M等光谱型(也可以叫作温度型)温度相同的恒星,体积越大,总辐射流量(即光度)越大,绝对星等越小。
恒星的光度级可以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依次称为超巨星、亮巨星、巨星、亚巨星、主序星(或矮星)、亚矮星、白矮星。
太阳的光谱型为G2V,颜色偏黄,有效温度约5,770K。
A0V型星的色指数平均为零,温度约10,000K。
恒星的表面有效温度由早O型的几万度到晚M型的几千度,差别很大。

恒星的真直径可以根据恒星的视直径(角直径)和距离计算出来。
常用的干涉仪或月掩星方法可以测出小到0001的恒星的角直径,更小的恒星不容易测准,加上测量距离的误差,所以恒星的真直径可靠的不多。
根据食双星兼分光双星的轨道资料,也可得出某些恒星直径。
对有些恒星,也可根据绝对星等和有效温度来推算其真直径。
用各种方法求出的不同恒星的直径,有的小到几公里量级,有的大到10公里以上。

只有特殊的双星系统才能测出质量来,一般恒星的质量只能根据质光关系等方法进行估算。
已测出的恒星质量大约介于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120倍之间,但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0.1~10个太阳质量之间恒星的密度可以根据直径和质量求出,密度的量级大约介于10克/厘米(红超巨星)到 10~10克/厘米(中子星)之间。

恒星表面的大气压和电子压可通过光谱分析来确定。
元素的中性与电离谱线的强度比,不仅同温度和元素的丰度有关,也同电子压力密切相关。
电子压与气体压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二者都取决于恒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因而同恒星的光度也有密切的关系(见恒星大气理论)。

根据恒星光谱中谱线的塞曼分裂(见塞曼效应)或一定波段内连续谱的圆偏振情况,可以测定恒星的磁场。
太阳表面的普遍磁场很弱,仅约1~2高斯,有些恒星的磁场则很强,能达数万高斯。
白矮星和中子星具有更强的磁场。

化学组成与在地面实验室进行光谱分析一样,我们对恒星的光谱也可以进行分析,借以确定恒星大气中形成各种谱线的元素的含量,当然情况要比地面上一般光谱分析复杂得多。
多年来的实测结果表明,正常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差不多。
按质量计算,氢最多,氦次之,其余按含量依次大致是氧、碳、氮、氖、硅、镁、铁、硫等。
但也有一部分恒星大气的化学组成与太阳大气不同,例如沃尔夫-拉叶星,就有含碳丰富和含氮丰富之分(即有碳序和氮序之分)在金属线星和A型特殊星中,若干金属元素和超铀元素的谱线显得特别强。
但是,这能否归结为某些元素含量较多,还是一个问题。

理论分析表明,在演化过程中,恒星内部的化学组成会随着热核反应过程的改变而逐渐改变,重元素的含量会越来越多,然而恒星大气中的化学组成一般却是变化较小的。

物理特性的变化观测发现,有些恒星的光度、光谱和磁场等物理特性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周期的、半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变化。
这种恒星叫作变星。
变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几个天体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或恒星自身的几何形状特殊等原因而造成的几何变星;一类是由于恒星自身内部的物理过程而造成的物理变星。

几何变星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两个恒星互相绕转(有时还有气环或气盘参与)因而发生变光现象的食变星

(即食双星)。
根据光强度随时间改变的“光变曲线”,可将它们分为大陵五型、天琴座β(渐台二)型和大熊座W型三种几何变星中还包括椭球变星(因自身为椭球形,亮度的变化是由于自转时观测者所见发光面积的变化而造成的)、星云变星(位于星云之中或之后的一些恒星,因星云移动,吸光率改变而形成亮度变化)等。
可用倾斜转子模型解释的磁变星,也应归入几何变星之列。

物理变星,按变光的物理机制,主要分为脉动变星和爆发变星两类。
脉动变星的变光原因是:恒星在经过漫长的主星序阶段以后(见赫罗图),自身的大气层发生周期性的或非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脉动性的光度变化。
理论计算表明脉动周期与恒星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因此那些重复周期为几百乃至几千天的晚型不规则变星、半规则变星和长周期变星都是体积巨大而密度很小的晚型巨星或超巨星周期约在1~50天之间的经典造父变星和周期约在,0.05~

1.5天之间的天琴座RR型变星

(又叫星团变星),是两种最重要的脉动变星。
观测表明,前者的绝对星等随周期增长而变小(这是与密度和周期的关系相适应的),因而可以通过精确测定它们的变光周期来推求它们自身以及它们所在的恒星集团的距离,所以造父变星又有宇宙中的“灯塔”或“量天尺”之称。
天琴座RR型变星也有量天尺的作用。

还有一些周期短于0.3天的脉动变星

(包括'" class=link>盾牌座型变星、船帆座AI型变星和型变星'" class=link>仙王座型变星等),它们的大气分成若干层,各层都以不同的周期和形式进行脉动,因而,其光度变化规律是几种周期变化的迭合,光变曲线的形状变化很大,光变同视向速度曲线的关系也有差异。
盾牌座δ型变星和船帆座AI型变星可能是质量较小、密度较大的恒星,仙王座β型变星属于高温巨星或亚巨星一类。

爆发变星按爆发规模可分为超新星、新星、矮新星、类新星和耀星等几类。
超新星的亮度会在很短期间内增大数亿倍,然后在数月到
一、二年内变得非常暗弱。
目前多数人认为这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现象。
超新星的外部壳层以每秒钟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形成一个逐渐扩大而稀薄的星云;内部则因极度压缩而形成密度非常大的中子星之类的天体。
最著名的银河超新星是中国宋代(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发现的“天关客星”。
现在可在该处看到著名的蟹状星云,其中心有一颗周期约33毫秒的脉冲星。
一般认为,脉冲星就是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新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在几天内会突然增强大约9个星等或更多,然后在若干年内逐渐恢复原状。
1975年8月在天鹅座发现的新星是迄今已知的光变幅度最大的一颗。
光谱观测表明,新星的气壳以每秒500~2,000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
一般认为,新星爆发只是壳层的爆发,质量损失仅占总质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不足以使恒星发生质变。
有些爆发变星会再次作相当规模的爆发,称为再发新星。

矮新星和类新星变星的光度变化情况与新星类似,但变幅仅为2~6个星等,发亮周期也短得多。
它们多是双星中的子星之一,因而不少人的看法倾向于,这一类变星的爆发是由双星中某种物质的吸积过程引起的。

耀星是一些光度在数秒到数分钟间突然增亮而又很快回复原状的一些很不规则的快变星。
它们被认为是一些低温的主序前星。

还有一种北冕座 R型变星,它们的光度与新星相反,会很快地突然变暗几个星等,然后慢慢上升到原来的亮度。
观测表明,它们是一些含碳量丰富的恒星。
大气中的碳尘埃粒子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它们的光度突然变暗,因而也有人把它们叫作碳爆变星。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波段的扩大,还发现了射电波段有变化的射电变星和X射线辐射流量变化的X射线变星等。

结构和演化根据实际观测和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恒星大气的基本结构。
一般认为在一部分恒星中,最外层有一个类似日冕状的高温低密度星冕。
它常常与星风有关。
有的恒星已在星冕内发现有产生某些发射线的色球层,其内层大气吸收更内层高温气体的连续辐射而形成吸收线。
人们有时把这层大气叫作反变层,而把发射连续谱的高温层叫作光球。
其实,形成恒星光辐射的过程说明,光球这一层相当厚,其中各个分层均有发射和吸收。
光球与反变层不能截然分开。
太阳型恒星的光球内,有一个平均约十分之一半径或更厚的对流层。
在上主星序恒星和下主星序恒星的内部,对流层的位置很不相同。
能量传输在光球层内以辐射为主,在对流层内则以对流为主。

对于光球和对流层,我们常常利用根据实际测得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建立起来的模型进行较详细的研究。
我们可以从流体静力学平衡和热力学平衡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起若干关系式,用以求解星体不同区域的压力、温度、密度、不透明度、产能率和化学组成等。
在恒星的中心,温度可以高达数百万度乃至数亿度,具体情况视恒星的基本参量和演化阶段而定。
在那里,进行着不同的产能反应。
一般认为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主星序以前的恒星因温度不够高,不能发生热核反应,只能靠引力收缩来产能。
进入主星序之后,中心温度高达700万度以上,开始发生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
这个过程很长,是恒星生命中最长的阶段。
氢燃烧完毕后,恒星内部收缩,外部膨胀,演变成表面温度低而体积庞大的红巨星,并有可能发生脉动。
那些内部温度上升到近亿度的恒星,开始发生氦碳循环。
在这些演化过程中,恒星的温度和光度按一定规律变化,从而在赫罗图上形成一定的径迹。
最后,一部分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气壳飞走,核心压缩成中子星一类的致密星而趋于“死亡”(见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关于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后期的高密阶段的情况,主要是根据理论物理推导出来的,这还有待于观测的证实和改进。
关于由热核反应形成的中微子之谜,理论预言与观测事实仍相去甚远。
这说明原有的理论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见中微子天文学)。
因此,揭开中微子谜,对研究恒星尤其是恒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很有帮助

行星

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由于新定义的出现,冥王星终于被踢出行星的行列)、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齐娜)的天体。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
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
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
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
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
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
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
一般来说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成为小行星。
行星的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类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在主要由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从行星起源于不同形态的物质出发,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

(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

(木、土)及远日行星

(天王、海王、冥王)。
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
所谓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围,存在围绕行星运转的物质环,由大量小块物体

(如岩石,冰块等)构成,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称为行星环。
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唯独土星有光环,以后相继发现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环,这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
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
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
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彗星,至于飘浮在行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就更是无法计数了。

尽管太阳系内天体品种很多,但它们都无法和太阳相比。
太阳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源泉。
也是太阳系中最庞大的天体,其半径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109倍,或者说是地月距离的

1.8倍。
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占到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是整个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控制在其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
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的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
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
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

(如水星),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
后来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2).带光环的巨行星和遥远的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
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
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三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
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成为矮行星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
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本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
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11时通过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按照新的定义,太阳系行星将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一颗矮行星。
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从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阳系八行星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
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
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
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附:1、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符合这一新定义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计八颗。

2、矮行星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d.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e.不是卫星。

符合这一定义的包括:

谷神星、冥王星、齐娜,总计三颗。

附资料

谷神星:直径约95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4.2亿公里,公转周期约4.6年。
原属于小行星的范畴。

冥王星:直径约2400公里,平均距日距离约59亿公里,公转周期约248年。
冥王星有三颗卫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后两颗卫星直径约50到60公里,公转周期为38天和25天。
原属于九大行星的范畴。

齐娜:天文编号为2003UB313,齐娜是它的昵称,直径在2300到2500公里之间,平均距日距离约160亿公里,公转周期约560年。
2003年新发现的天体,正是由于它的发现,导致太阳系天体类别划分的争论。
(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么齐娜就应该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关于卡戎:直径1200公里,围绕冥王星旋转,公转周期等于冥王星的自转周期为6.4天。
虽然卡戎的直径比谷神星还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卫星,所以不属于矮行星的范围。

3、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a.天体;b.围绕太阳运转;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义。

原来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归入太阳系小天体的范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www.66688883.com/Lfcvqnt5D8Cs.html